语文教案《荷塘月色》

时间:2024-05-15 19:22:34
语文教案《荷塘月色》

语文教案《荷塘月色》

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,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,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,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那么问题来了,教案应该怎么写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《荷塘月色》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  语文教案《荷塘月色》1

教学目标:

1、辨认“蓊蓊郁郁”、“丰姿”、“袅娜”、“脉脉”、“棹”的读音、意义。

2、了解朱自清的身份、作品,其作品的艺术特征。

3、通过朗读、背诵4-6段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,品位散文语言。

4、了解作者不满现实、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,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。

教学过程:

【导入语】

师:“水陆草木之花,可爱者甚蕃。晋陶渊明独爱菊。自李唐来,世人甚爱牡丹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《爱莲说》,其作者是——

生:周敦颐

师:对,周先生笔下的莲就是荷花,它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。今天,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——朱自清的《荷塘月色》。看看朱先生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。

【作者介绍】

朱自清:原名自华,字佩弦,号秋实,现代著名散文家、诗人、学者、民主战士。著作有诗集《踪迹》、散文集《背影》,另有《你我》、《欧游杂记》等,1948年,因不食美国送来的面粉,于贫病交加中病逝。毛泽东说:“朱自清一身重病,宁可饿死,不领美国的救济粮,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”。朱自清的散文朴实无华,感情真挚动人,如《背影》,另有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则语言清新、淡雅、充满诗意,如《春》、《荷塘月色》。

【写作背景介绍】

文章末尾注明了写作时间1927年7月,当时,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,正值大革命失败,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。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,由一直在呐喊、斗争的“大时代的一名小卒”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塔中。但他毕竟是个爱国民主主义者,面对现实的黑暗,而不能安于这种“超然”。此文正是作者自己想“超然”而又想“挣扎”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。

《荷塘月色》课后练习

1.下列加粗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

A.载客(zǎi)遁辞(dùn)陨星(yǔn)国殇(shāng)

B.辐射(fú)贮存(chǔ)蚩尤(chī)鹢首(yì)

C.膨胀(péng)炫目(xuàn)生吞活剥(bāo)惋惜(wǎn)

D.一瞥(piē)棒槌(chuí)良莠不齐(yǒu)缱绻(quǎn)

2.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

A.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——酣眠固不可少。

B.迷迷糊糊地哼着氓歌。

C.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,没精打彩的,是瞌睡人的眼。

D.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。

3.选出对下列加粗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

A.采莲是江南的旧俗,似乎很早就有,而六朝时为盛。“似乎”有不确定之意,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,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。

B.荷塘四面,长着许多树,蓊蓊郁郁的。“蓊蓊郁郁”是后置定语,突出了树的茂盛,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。

C.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,在这满月的光里,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。“总”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。

D.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,只有些大意罢了。“大意”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,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。

4.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“像”字,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( )

A.树色一例是阴阴的,乍看像一团烟雾。

B.只在小路一旁,漏着几段空隙,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。

C.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;又像笼着轻纱的梦。

D.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,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。

5.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,恰当的一组是( )

①当一个七岁的小孩倒在血泊中时,___________的巴勒斯坦人们向以色列军警投掷大量的石块。

②南陵制药厂推出的这个新药的药方,是综合了几个流传的民间秘方___________而来的。

③四十年后再回此地,他___________的记忆被激活了,许多的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。

A.激愤衍化淡薄B.激愤演化淡泊

C.激奋衍化淡泊D.激奋演化淡薄

6.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,到了另一世界里”对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“平常的自己”指被哀愁困苦的自己。

B.“另一世界”是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。

C.“超出了平常的自己”是指因美好的景象熏陶,自己也觉得超脱了许多。

D.整个句子流露出作者希望借对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,来摆脱心中苦闷的感情。

二、阅读下面《荷塘月色》选段,完成

后面题目。

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,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。叶子出水很高,像亭亭的舞女的裙。层层的叶子中间,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,有袅娜地开着的,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;正如一粒粒的明珠,又如碧天里的星星,又如刚出浴的美人。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。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,像闪电般,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,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,遮住了,不能见一些颜色;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。

②月光如流水一般,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。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;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。虽然是满月,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,所以不能朗照;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——酣眠固不可少,小睡也别有风味的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,高处丛生的灌木,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,峭楞楞如鬼一般;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,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;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,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。

小题1: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( )

A.泻浮洗笼B.照飘滤托

C.流升洗笼D.泻浮浸罩

小题2: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“田田的叶子”“亭亭的舞女的裙”“层层的叶子”,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,音韵和谐,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。

B.“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”,“脉脉”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,这里既写流水无声,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。

……此处隐藏51849个字……这路上阴森森的,有些怕人。今晚却很好,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。”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这样写有什么作用?

3.第3段,“背着手踱着”,句中的“踱”如果改成“走”字,表达效果有何不同?

4.第4段,“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。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有何表达效果?

5.第5段,“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”,“泻”字若换用“淌”字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何不同?“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”,“浮”字若换用“飘”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?

6.第5段,“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: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”,这两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?有何表达效果?

7.第5段中“酣眠”“小睡”各指什么?有无深层含义?

8.第6段,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,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?

9.第6段,“这时候最热闹的,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`蛙声;但热闹是它们的,我什么也没有”,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试加以分析。

参考答案:

1.提示:(1)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,作者彷徨苦闷,希望在--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。(2)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,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。

2.提示:对比手法。显现出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和特殊心情。

3.第3段,“背着手踱着”,句中的“踱”如果改成“走”字,表达效果有何不同?提示:“踱"字表现了作者的悠闲、超然,照应了下文的“自由”:“走”字缺少这种情景交融的神韵。

4.提示:通感。借助感觉的转移,贴切地写出了荷香断断续续、若有若无的特点。

5.提示:(1)“泻”字动感极强,将月光写活了,写出了月光照耀、如倾如泻的景象。“淌”字不及“泻”字有动感,显得被动、呆板,没有活力。(2)“浮”字把水汽、月色交融以及雾的轻柔、自上而下扩散的特点写活了。“飘”字则无法表达薄雾与荷塘的交融。

6.提示:本体是月光,喻体是牛乳和梦。“牛乳”给人一种洁白欲滴的感觉:“梦”

表现了月光下荷叶、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。

7.提示:“酣眠"比喻朗照,“小睡”比喻被--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。至于它们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,作者不主张过于激烈的行为,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,做不到投笔从戎,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。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。

8.提示:点面结合。

9.提示:衬托。作者用热闹的“蝉声”“蛙声”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。

七、巩固练习

1.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,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()

《荷塘月色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。_____。_____。_____。_____。_______,但他却以作家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,观察它,品味它,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“惊异”的“无边的荷香月色”。

①那里有画,有诗,有情,有深邃的意境

②朱自清曾说,作家应“于人们忽略的地方,加倍地描写,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,也含有惊异之感”

③在那诗情画意里,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

④读着这篇散文,一幅清新、美丽的画面立即呈现在眼前:绿叶田田,荷花朵朵,清香缕缕,月色溶溶,像朦胧的幻梦,像缥缈的歌声

⑤荷塘就在清华园里,是作者“日日走过”的,可谓“平常身历之境”了

A.④①③②⑤B.①③②⑤④C.④③①②⑤D.①③④②⑤

  语文教案《荷塘月色》15

第一课时:

一、导入,语文教案《荷塘月色》。

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,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,导入课文。

二、自主·合作·探究

1、自读感知

(1)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《荷塘月色》的创作的时代背景,在课堂上进行交流,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。

(2)整体感知:多媒体课、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,指导学生反复朗读,把握全文感情基调;学生自读,边读边作圈、点。

2、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

(1)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、交流,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,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。

(2)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:颇不宁静——寻宁静——暂得宁静——失宁静

本文写到结尾,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,为何他“心里颇不宁静”呢?

学生讨论,教师指导,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,有多种原因,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。

3、探究阅读

(1)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《春》,自由讨论:《春》与《荷塘月色》,比较喜欢哪一篇?

(2)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?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,并记录发言结果。

第二课时

一、导入

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,提问: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.荷塘景色。教师引入: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,理解散文的意境,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《语文教案-《荷塘月色》》。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“白话美术文”,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?

点拨:绘画美。第4、5、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。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,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?

二、自主合作探究

1、语言鉴赏:

(1)朗读第4、5、6节,引导学生思考: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?

第4节:远→近,上→下,静→动;第5节:上→下,正面→侧面;

第6节:外→内,远→近→远。

(2)学生自由朗读,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,发挥想象力,把“文字看出一幅画来”(叶圣陶语),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。

学生自由发言,畅谈自己的感受,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。

师生共同探讨: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,有一种朦胧之美,明确是借景抒情,“宁静”之外境,显“颇不宁静”之内心;受用“宁静”之喜悦,向往自由之人生。

教师明确: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,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。一是“通感”,二是“比拟”,三是叠音词,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。

(3)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,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。

2、文学层面鉴赏

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,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、周敦颐、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,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,体会作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,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。

三、探究:

1、交流活动: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,并且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、5、6节,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。

2、课外拓展阅读:阅读朱自清的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,与《荷塘月色》作比较,并写出比较心得,分小组进行交流。

《语文教案《荷塘月色》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